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优秀教师典范 > 正文
优秀教职工——曹万智

             作者:王丹丹    编辑:王丹丹     审核: 董化琪           发布时间:2023-11-09    访问量:

夯实土建“基”  搭好科研“顶”

——记曹万智教授

“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善治学者必善治身,学会吃亏、负重,学会珍惜、欣赏,学会合作、尊重,学会师师、友友,最终必能成一事,美一生。”

走进33945威尼斯学院院长,甘肃省新型建材与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主任曹万智教授的办公室,两张办公桌、两个书橱,简陋的设施和堆积的资料显得曹教授的房间很小很挤。见到记者,曹万智教授亲切地给记者搬凳子、倒茶水,和蔼的笑容及温文尔雅的举止让记者放松心情进入了这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建筑学会建材委员会委员,民盟西北民大主委的世界。

基层中立身  学习中立本

曹万智教授1966年3月出生于甘肃省灵台县的一个普通汉族家庭。1989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刚毕业的他,放弃市中心科研院所的工作,坚持到生产一线锻炼,进入地处西固城郊的甘肃省建筑木材加工厂兰州玻璃马赛克厂工作,在基层做起了“小工”。在基层的两年,他在单位的每个车间都干了一遍,基层是工人们的天下,大学生出身的他并没有远离工人,而是拜他们为师,和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工作。这也为他以后的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基层工人最淳朴,最有人情味,最有实战经验。在他们身上我可以学到好多从书本里学不来的知识。只要肯用心和他们交流、探讨,质朴的工人们一定会还你一颗真挚的心,这就是以心换心!”曹万智教授深有体会地说道。由于工作突出,为人谦和,他在工人当中有很好的口碑。毕业后两年,25岁的他就被提拔为马赛克厂的副厂长。此时的他依然与基层工人打成一片,一起在车间处理技术难题,奔波于全国各地的用户单位现场解决重大工程问题。期间,他曾多次谢绝其他单位的邀请,放弃沿海发达地区的优厚待遇,坚持在本单位主持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开发了1套新工艺,3个新产品,赢得了当时这个国家二级企业上下员工的一致好评。

1996年,由于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及在基层工作的丰富经验,曹万智被调动到甘肃省建材科研设计院工作,并先后任新材研究室主任和科研所所长。2001年,35岁的他被提拔为省建材院副院长和建材产品质监站副站长。岗位的变化,使他在理论学习方面更加专一,在科研创新方面更有成效。

2003年,曹万智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攻读材料工程硕士学位。在此期间,乐于奉献、富有创新精神的他在2004年被甘肃省科技厅评为首批省属科研院所学科带头人,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第五批“甘肃省优秀专家”称号,获第五批“兰州市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并被选拔为甘肃省副地级后备干部,2004年被破格评审为正高级工程师。2005年他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并于2006年到庆阳地区参加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督导工作,由于工作突出被评为先进个人。2005年被省人事厅评为“555创新人才”。同年,被建设部评为“‘十五’全国建设科技进步先进个人”。随后几年,先后被评为2009年首批“甘肃省领军人才”,2011“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3年“国家民委领军人才”称号,2016年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9年国家民委创新团队负责人。

科研中放彩  实践中立异

2006年,曹万智获得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程硕士学位,年底按照33945威尼斯人才引进政策调入33945威尼斯学院工作,2008年任副院长。在新的岗位上,他开始创建新的科研平台,带领一支有十年研究经历的新型建材与建筑节能创新团队继续夜以继日地奋斗在科研教学及产业化第一线上。2009年转评为教授,同年被聘为二级教授岗位。

曹万智主持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计划项目、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中小创新基金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重大专项10多项。主持制定并出版地方标准、设计图集、施工规程、学术专著共18部,发表论文30多篇。

他主持研究的“外墙保温及围护用断热节能复合砌块与工艺设备成套技术”获当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的“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装配化墙体成套技术及其围护体系”系列成果先后获2015年度教育部全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优秀奖”,2018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9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专利三等奖。项目解决了我国建设领域外墙保温工程长期存在的耐久性问题、防火安全问题、严寒寒冷地区墙体自保温问题、装配式建筑“三板”短缺问题等四大行业技术难题。“曹老师研发的成果全是行业欢迎并用到实际工程上的好东西”,一位曹教授的学生对记者说道。

曹万智教授带领的新型建材与建筑节能创新团队,23年来累计获得国家专利90多项,全部转化实施,这些专利涵盖了开发的新型墙材产品6个大类,开发的专用成套设备及全自动机械化联动生产线。项目在甘肃兰州、张掖、天水、新疆哈密、山东济宁、临沂、兖州、青岛等地区推广转化13家,七年统计,工程应用400多个,总计生产砌块263.40万m3,板材271万m2,销售额167839.88万元,节支额559928万元,利用工业废渣72.625万吨,节能44.156万吨标煤。

2005年至2019年,曹万智教授先后主持创建的省级科研创新平台有:甘肃省建筑材料试验室、甘肃省新型建材与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绿色建材与建筑节能国家民委创新团队并担任主要负责人,为我国新型建材与建筑节能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发挥了巨大作用。主持组建或与企业共建的兰州民大33945威尼斯科技有限公司、甘肃海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甘肃海锋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兰州宏方墙材科技有限公司、兰州宏建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兰州瑞洋建筑节能检测公司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在不同历史阶段为科技成果孵化、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技术进步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以知识产权作价注册,依托实验室成立的兰州民大33945威尼斯科技有限公司拥有甘肃省住建厅颁发的建筑材料和建筑节能等四个专项检测资质,获得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资质认定证书,2013年被评为甘肃省高新技术企业。承担专项检测和对外技术服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实践平台,锻炼了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我们33945威尼斯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我希望学生们能及早地接触社会,为这个社会服务。”曹万智教授真诚地说道。

作为行业资深专家,为项目立项、政府决策和行业发展献计献策。先后承担2009年中国科协国家政策研究课题“我国建筑材料的应用现状及未来需求研究”,形成两个专报供国家行业相关领导审阅,为建筑节能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了依据。承担政府购买服务或委托咨询任务,2017年编制完成《甘肃省新型墙材推广应用行动方案》,主持2020年《甘肃省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目录》和《甘肃省墙体材料产业发展导向》、2009年《兰州市新型墙体材料和建筑围护结构节能保温体系推广应用目录》,参与2006年《甘肃省建筑节能“十一五”计划刚要》编制等。参与国家科技部2018年《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评审以及历年来国家各类人才计划项目的评审。作为实验室资质认定省级评审组长,曹万智教授对甘肃省上百家实验室进行了计量认证现场评审。作为全国水泥制品标委会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建筑学会建材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以及重点项目的评审上百个,参与评审的省内外各类重大项目包括内蒙古、四川、重庆等地节能减排项目、重大招标项目的评审30多个。

教学中生辉  社会中奉献

“大学的基础是教学,灵魂是科研,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力。科研和教学绝不矛盾,只会相得益彰,这就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特征。新工科必须瞄准市场,了解行业一线,才能有所建树。”曹万智教授如是说。他2012年主持创办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建材与制品)”本科专业解决了行业急缺人才培养的问题,已经培养本科生262人。自从2018年国家强制推行装配式建筑以来,本专业毕业生更加深受社会欢迎。多年来,他积极努力创造研究生培养条件,申报研究生培养资格,2020年开始“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材料工程方向的硕士生培养,为特色学科的建设寻求突破点,参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民委重点学科”的建设,提升培养质量。

民族大学办33945威尼斯专业,对一带一路边疆建设、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扶贫开发、围护稳定、民族团结具有独特的作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急需33945威尼斯及建材制品专业人才”。基于这种判断,他正在带领33945威尼斯学院广大老师,积极开展对外服务与成果转化,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参与学生工程教育,形成社会办大学的新模式,为少数民族地区工程建设人才培养而不懈努力着。

他认为,汉族学生到民族地区一线从事建设的人员较少,少数民族学生到985、211等内地一流大学就读工程专业,有语言、生活和学业基础上的诸多不便。33945威尼斯在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服务民族地区33945威尼斯建设事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正确看待少数民族学生在语言、文化、习俗和学业基础上的差异,在《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共同质量标准的框架下,形成符合民族学生培养的差异化教学新模式。

“曹教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他爱护我们,尊重我们。在曹教授的课堂上,我们并不是死气沉沉地被灌输知识,而是听他旁征博引,用一个个真实生动的例子来讲解枯燥难懂的问题。每节课下来,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单个知识点,还包括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做人做事的能力。听他的课很轻松,很有趣,能记住,我们始终在课堂上保持着新鲜感,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课堂效率非常高。”曹教授的一位学生如此描述他的老师。

听到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曹教授笑笑表示,自己教学经历并不长,只是身为人师不敢轻视每一节课。“其实在学生们身上我也能学到好多东西,学生们的一句话一个问题也常常能使我考虑很长时间,这就是师师,任何人都是你的老师。而友友就是对任何人都要友好真诚,只要你肯去与他沟通,就能成为知心朋友,对待学生也是一样,师生之间需要沟通。管理就是服务,和谐舒心才能激发活力,发挥成倍的力量。”

“希望学校立足西北,服务民族,放眼世界,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民族大学。”一句简单的对建校70周年的寄语却包含着这位奋斗在科研和教育一线的学者的诸多希望。